香干馬蘭頭 記者 劉爭攝
冬筍
野生薺菜 記者 周騰飛攝
第75期碼上議事廳主持人 劉爭 周騰飛
雨水過后,春味漸濃,又到了春季時令菜大量上市的時候。香椿芽、馬蘭頭、春筍……逐漸走上蘇州人的餐桌。雖然現代農業技術和不斷發展的交通讓時令菜不再“四季分明”,但在春季吃上一口“春菜”,也是不少人的期待。本期“碼上議事廳”,我們請新老蘇州人各自聊一聊心中的“春味”,過程中,不少居民反映本地時令菜價格較去年有所上漲,我們走進農貿市場尋找原因。
您可以在引力播App“碼上議事廳”專題中關注我們,給我們留言評論,或通過掃描二維碼關注“96466新聞熱線”微信(微信號:gswbsmjz)與我們聯系,把您遇到的或者正在關注的“急難愁盼”告訴我們。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,讓關乎民生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。
老蘇州:吃的是一股新鮮生猛的勁
美食美味講究食材和時令的配合,無論葷素,最先講究“當地”“新鮮”,香椿芽、筍尖、菜薹、“頭茬”的韭菜……在春季,許多老蘇州就饞這一口。
沙佩智是地地道道的老蘇州,據她回憶,以前春天到了,蘇州幾乎家家都要吃一口時令菜。條件好一點的家庭剛入春就會張羅新鮮的“芽菜”,條件差一點也想在當季嘗上一口“春味”,“頭茬”的韭菜、莧菜、腌篤鮮和許多老蘇州經常提起的“七頭一腦”(薺菜頭、馬蘭頭、香椿頭、枸杞頭、苜蓿頭、小蒜頭、豌豆頭和菊花腦),她說:“小時候如果春季沒嘗到‘春味’,整一年我都會惦記著。”
為什么老蘇州如此鐘情于時令菜?沙佩智覺得,大家吃的是一股新鮮、生猛的勁。以“頭茬”的韭菜為例,冬季,韭菜的莖葉已經枯萎了,但是地下的韭菜根卻沒有停止生長,依然不斷吸收養分,等到天氣暖和后,因為積累了大量的營養,長出來的韭菜異常的鮮嫩。在民間“香椿菜、頭刀韭、頂花黃瓜、落花藕”被稱之為“四大鮮”。
沙佩智說,蘇州是座四季分明的城市,各個季節的菜品都比較有代表性,“不時不食”的傳統也深深刻在許多老蘇州的骨子里。“聽父親講,有家主人過了春季用韭菜招待客人,大家很不滿意,有人直接把飯碗扣在桌子上。”
這當然和一些老蘇州比較講究有關系,但一些菜品過了時令也確實會失去鮮味。就拿我們常吃的香椿來講,“雨前椿芽嫩如絲,雨后椿芽如木質”,二三月份,買上二兩香椿芽,入鍋煎、炸、炒、拌,無一不香。但過了時節之后,香椿不僅不香,而且還有一股怪味。
新蘇州:時令菜不再“四季分明”
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讓蔬菜可以反季節種植,交通愈加便利讓各個地區的蔬菜流通起來,只要想吃,四季都可以吃到“春菜”,不少年輕人不再執著于“春味”。
2月26日上午,車坊農貿市場顧客很多,大部分年紀比較大,但也有幾名年輕人。“奶奶想要吃香椿拌豆腐,我爸讓我來買點,只買了一小包香椿就花了五六十塊。”小李是一名95后,對于老一輩的執念表示不太理解。“之前也在餐館點過香椿拌豆腐,一盤也就不到二十塊錢,但這兩天一斤香椿就賣七八十塊,我覺得不劃算。”而且,小李最近在網上看到吃初春的香椿對身體不好,這也令他很擔心。
對于時令菜的理解,新蘇州和老蘇州差異也很大。小李說,前幾天,奶奶讓她出來買點時令菜,她選了價格相對便宜的蠶豆,但奶奶卻說蠶豆不是春季時令菜,立夏吃蠶豆才好。她特地到網上問了一下。“很多網友都說蠶豆是春季時令菜,菜場老板也是這么告訴我的,但是奶奶卻覺得年輕人不講究。”另外,小李還吐槽道,奶奶嫌自己選的蠶豆顆粒太飽滿,不鮮嫩,“她覺得蠶豆要癟的才新鮮。”
蘇州大眾餐飲協會執行會長謝長順認為,老蘇州講的“不時不食”是有道理的,但是春季時令菜大家都想要趕早吃,導致一些菜趕得太早了。像這個季節的香椿顏色比較深,亞硝酸鹽含量比較高,如果想吃一定要先焯水;老蘇州一般習慣一個月后吃蠶豆,現在市場的蠶豆一般都是來自泰國、越南等地,“貨不對板”和以前吃的時令蠶豆也不一樣了。
“其實,在不同季節,蔬菜的營養價值是不一樣的。”謝長順介紹,冬春季節在大棚或溫室中種植的蔬菜,通風不好導致蔬菜表面水分蒸發減少,從土壤中吸收的礦物質也隨之減少。而且大棚光照不強、通風不好,不利于農藥降解,大部分殘留在蔬菜上,這個季節的芹菜、草莓都有類似的問題,食用之前一定要仔細清洗。
“春菜”市場:時令菜銷量好但價格漲幅較大
那么今年時令菜的市場行情怎么樣呢?2月26日,記者來到南環橋農產品批發市場,凌晨1點半的市場蔬菜區燈火通明,進菜的商販、賣菜的店家忙得不可開交。馬蘭頭、金花菜、豆苗等時令蔬菜都擺在了顯眼的位置。
“目前馬蘭頭的批發價為7元,金花菜為5.5元,每天能銷200斤左右。”蔬菜一區149號攤位老板劉女士主要批發外地蔬菜,她介紹,攤位上時令菜的銷量較之前有所提升,多數蔬菜的價格與往年基本持平。
葑門橫街一家菜攤的老板孟先生說,今年本地時令菜價格漲幅較大,菜心往年春季只賣4塊多,而今年則要賣到9塊多。他認為,今年天氣較冷,導致蔬菜產量不足,部分菜品供應不足,最后價格上漲,“今年,不少菜地的大青菜產量少了一半,價格自然上去了。”
另有一家攤主介紹,薺菜、馬蘭頭等時令菜是野菜,雖然現在也有農民種植,但相對來說,薺菜的種植化程度并不高,很多都需要到野外去挖,所以成本會比較高。
孟先生表示,雖然價格高了,但自己家的生意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,“價格貴了,很多商家會選擇進其他便宜的菜,而我們賣的菜品比較固定,銷量并沒有減少。”
在葑門橫街144號“新鮮蔬菜”店,有蠶豆、冬筍、竹筍等時令菜品出售,店鋪老板王先生說,“冬筍和竹筍都產自浙江,今年冬筍價格貴了些,往年每斤不到11塊,今年要賣到每斤14元左右。”至于銷量,則和往年差不多。他說,等天氣轉暖,冬筍就會大量上市,到時候價格就會降下來了。